一、饮食养生:“吃对” 比 “吃贵” 更重要,跟着 “体质” 选
1. 4 种常见体质的饮食重点痰湿体质(身体沉重、舌苔厚腻、大便黏马桶):多吃红豆(炒薏米)、茯苓、冬瓜、陈皮,少甜腻油炸;常喝陈皮茯苓茶(陈皮 3g + 茯苓 5g)。
阳虚体质(手脚冰凉、怕冷、易腹泻):多吃生姜、羊肉、桂圆、红枣,少生冷;秋冬煮当归生姜羊肉汤(当归 5g + 生姜 10g + 羊肉 200g)。
阴虚体质(口干、手足热、失眠、便干):多吃银耳、百合、梨、麦冬,少辛辣温补;常做银耳百合羹(银耳 10g + 百合 5g + 莲子 5g)。
平和体质(面色红润、精力足、少生病):遵循 “五谷为养、五果为助、五畜为益”,蔬菜 300-500g / 天,粗细粮搭配,饮食多样化。
2. 饮食 3 大核心原则
三餐规律:早餐温软(小米粥、包子),午餐足量,晚餐清淡(蔬菜沙拉、杂粮粥)。
食不言:放下手机,细嚼慢咽(每口 20-30 次),减少消化问题。
顺季节:夏吃西瓜冬瓜,秋吃梨柚子,冬吃萝卜白菜,优先当地当季食材。
二、经络养生:3 个 “懒人方法” 通经络
1. 拍打法(每天 10 分钟)
拍手臂:空心掌从肩向腕拍打(每侧 3-5 分钟),疏肺经、心经,缓解手臂僵硬。
拍腰腹:空心掌从腰侧向中间拍(5 分钟),疏带脉,改善腰腹肥胖、便秘痛经。
拍腿部:空心掌从膝向踝拍(每侧 5 分钟),疏脾经,缓解水肿,拍完喝温水。
2. 艾灸(每周 2-3 次,用艾灸盒 / 条)
关元穴(脐下 3 寸):灸 15-20 分钟,补肾阳,改善手脚凉、尿频痛经(垫薄毛巾防烫)。
足三里(膝下 3 寸,胫骨外 1 横指):温和灸 10 分钟(每侧 5 分钟),健脾养胃,增强抵抗力。
涌泉穴(脚掌 1/3 处):灸 15 分钟,滋阴降火,改善失眠头晕,睡前灸更佳。
3. 穴位按摩(日常应急)
合谷穴(手背虎口处):拇指按揉 1 分钟(酸胀为宜),缓解头痛、牙痛、喉咙痛。
太冲穴(足背 1、2 跖骨间):拇指按揉 1 分钟(微酸胀),疏肝解郁,改善情绪、失眠。
三、情志养生:“调情绪” 养脏腑
1. 疏肝解郁(缓解生气、压力)
深呼吸:腹式呼吸(吸 4 秒→屏息 2 秒→呼 6 秒),重复 10 次,快速平情绪。
散步:晚饭后散步 30 分钟,抬头挺胸,疏肝气,改善情绪与睡眠。
听角音:听《春江花月夜》等古筝曲 15-20 分钟,调节肝气。
2. 养心安神(改善失眠、焦虑)
睡前泡脚:40℃温水泡 10 分钟,加酸枣仁 5g 或艾叶 3g,泡后按涌泉穴 1 分钟。
冥想:睡前坐床闭眼,专注呼吸(觉察杂念不刻意驱赶),10 分钟 / 天,减焦虑。
四、作息养生:顺昼夜,不熬夜
1. 睡好子午觉
子时觉(23:00-1:00):必睡养胆气,避免熬夜耗阴液,尽量 23:00 前入睡。
午时觉(11:00-13:00):小憩 15-30 分钟养心气,超 1 小时易失眠,可趴睡(垫软枕)。
2. 慢起床(护阳气)
醒后躺 5 分钟→靠床头 3 分钟→喝温水,避免头晕心慌。
3. 适度运动
白天:练八段锦 / 太极 15-20 分钟,升阳气,忌剧烈出汗。
晚上:散步或做猫式伸展,助睡眠,忌跑步、跳绳等剧烈运动。
写在最后:坚持比方法多重要
中医养生需长期坚持,无需追求完美(如熬夜后补午觉、吃油腻后多吃冬瓜)。若有失眠、脾虚等问题,可结合家庭按摩(如睡前泡脚 + 按涌泉 + 喝温牛奶),逐步让身体回归平衡。